首页

幸福的脉动 ——聚焦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巴音陶亥镇

发布时间: 2021-05-19     来源: 乌海日报社     作者: 王颖

幸福的脉动 ——聚焦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巴音陶亥镇


天边才露出微微的橘色,村巷间的街路上,保洁员早早上岗,扫帚声声中,变得干干净净的大路、小巷不断地向前延展;伴着公鸡清亮的打鸣声,猪圈、羊圈里也发出了欢腾之声,拌猪食、抱秸秆……勤劳的村民已开始一天的忙碌;微风轻拂绿色的田野,茁壮的麦苗挂着亮晶晶的晨露轻舞,一人多高的玉米秆上裹着绿衣的玉米吐出黄褐色的须子,肥硕而喜人;热粥、白馒头、面包、火腿肠、小菜,喂完猪羊、鸡鸭后,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开启了新一天的早餐时间……


  这是巴音陶亥镇居民一个普通的早晨,更是巴音陶亥镇坚定不移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迈上乡村振兴之路的生动写照。


  巴音陶亥镇,面积574.51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23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7774户17821人,常住人口2370户5613人,建档立卡之初有贫困人口399户951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巴音陶亥镇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尽锐出战、攻坚克难,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全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群众。


  在2021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巴音陶亥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前言 

巴音1.jpg

万亩滩村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王颖 摄)

巴音2.jpg

四新村水利设施修缮现场。(王颖 摄)

镜头一 党建引领助脱贫


  “家里遇到困难,我们都爱找甘大姐唠唠。她也总是帮着出主意、想办法,帮我们渡难关。”建档立卡户王雄姿说。


  万亩滩村干部甘秀金,是一名老党员,也是土生土长的万亩滩村人。对于每家每户的事儿,她不仅“门儿清”,而且还把村民遇到的烦心事儿、难事儿当成自家事儿操心,成为村民的“贴心人”。


  一家一家走访、一户一户了解;根据建档立卡户的实际情况,与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商量解决方案……1994年出生的万亩滩村驻村第一书记巴雅尔把访民情、问民需、解民忧、暖民心作为驻村帮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遍访万亩滩村建档立卡户,摸清了他们的家底、生活状况、致贫原因,与建档立卡户交朋结友,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请教,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2016年11月进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几年间,看着建档立卡户不仅脱了贫,并且日子一天天变得富裕;看到村里一天天在变样,村民的幸福感增强;看见村里的颗粒加工厂将从图纸变成实物,心中会涌起成就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胸前的党徽、村民的信任,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虽然累,但我感到特别充实和快乐!”四新村驻村第一书记杨诚说。


  “要不是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为我出主意,想办法,我家哪有现在的生活?还停留在睁开眼睛就犯愁的日子呢。”建档立卡户王志文说。


  “有国家的扶贫好政策,有这些好干部给出主意、想办法,帮我们解决困难,让我这日子有这样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真的是越来越有奔头了。日子有奔头,心劲儿也更足,我们要更加努力,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建档立卡户刘柱说。


  村民对“好干部”的赞扬,是对巴音陶亥镇加强党建助脱贫的最好注解。


  加强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巴音陶亥镇突出党建引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齐步发力、同频共振。


  ——抓少数关键,建强“好班子”。巴音陶亥镇以建强组织、招贤纳士、规范管理为重点,为各村配备了一到两名35岁以下大学学历专职副书记,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强化协调配合。巴音陶亥镇积极发挥村“两委”信息员和联络员作用,推动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大大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全镇脱贫攻坚工作构筑了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发展后劲。按照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巴音陶亥镇积极带领村党组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利用有限的土地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合理做好“土文章”,通过资产租赁、入股分红、成立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等方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各村集体经济均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3个村集体经济达到10万元以上,形成了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巴音3.jpg

万亩滩村村民王虎成(中)靠养牛脱了贫。(王颖 摄)

巴音4.jpg

“脱贫之星”罗兵成为村里有名的养殖能人。(王颖 摄)

镜头二 靶向发力办实事


  “党的政策好啊,让我不用离开家就能致富,而且自家的小型养殖业发展越来越好,真正体会到了幸福的滋味。”一谈起现在的好日子,羊路井村的罗兵就喜笑颜开。


  罗兵一家四口,2014年,他因为事故造成腰椎受伤。那些日子,罗兵不仅为家中的积蓄一天天减少而发愁,最后还为不得不借钱治病而烦闷,更因为腰椎受伤难以下床对未来生活迷茫。


  “因为我腰椎受伤,家中不仅失去了经济来源,更因治病欠了一大笔钱。那段日子,我都不知道今后的生活该怎样过。”想起曾经,罗兵只有苦笑。


  让罗兵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不仅是他经过艰苦的锻炼站了起来,更因为党和政府好政策的帮扶,让他的生活有了“起色”。


  “我家里有20多亩玉米地,养羊的饲料是现成的,就想靠养殖脱贫,可却苦于没有资金。2016年,我家享受到危房改造政策,住房条件有了改善;2017年,我家又得到5万元的贴息贷款,买了100多只育肥羊,到2020年,我家已经有300多只羊了,还养着3头牛,我依靠养殖脱贫的梦实现了。在得到贴息贷款帮扶的同时,孩子上学也有补助,再加上种植养殖等补贴,我家终于摆脱了贫困,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说起如今的日子,罗兵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告别贫困,走上小康路。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背后,凝结着巴音陶亥镇聚力“两不愁三保障”的辛勤汗水。巴音陶亥镇紧盯“不愁吃、不愁穿”,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既不擅自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随意降低标准、影响质量和成色,在全面开展排查摸底工作的前提下,有效解决突出问题。


  构建“学有所教”教育保障线——建立贫困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十三五”期间,累计为244人次适龄贫困学生发放教育帮扶资金55万元,确保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


  构建“病有所医”医疗保障线——以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为总体目标,通过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精准脱贫保险、救急难“五道防线”,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家庭医生签约“三项服务”,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构建“居有所安”住房保障线——全力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57户“四类人群”通过危房改造实现住房安全。


  构建“需有所供”服务保障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至2020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017.04万元修缮修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项目24个,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优化。


  巴音陶亥镇不断完善兜底保障的“政策包”,让建档立卡户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充足保障。


巴音5.jpg

农区居民实现饮水安全。 (王颖 摄)

巴音6.jpg

一棵树村的湿地是养殖鱼虾的“乐土”。(王颖 摄)

巴音7.jpg

凯尔威养殖场内牛儿壮实。(王颖 摄)

镜头三 精准施策拔穷根


  “分红了,日子是越过越好了!2019年,我家加入了‘扶贫羊’项目,去年我家领了5000元分红,今年又领到了5000元分红。分红,改善了我们这些建档立卡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让我们真正得到了实惠,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温暖。”东兴村村民张三明在市丽农绿色种植养殖合作社的分红大会上登记、签字后,领取分红。


  不远处,合作社的草场上,羊群如流动的云朵般散落在绿色里……近年来,巴音陶亥镇依托本地种植养殖产业优势,以“合作社+基地+建档立卡户”的模式,形成了种(养)、销、技术服务、提供就业等产业链,吸纳建档立卡户全程参与。


  对于像张三明这样的建档立卡残疾人家庭,巴音陶亥镇有76户,他们与市丽农绿色种植养殖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可享受连续3年每年增加5000元或连续2年每年增加3000元分红。


  断穷根,靠产业。巴音陶亥镇把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作为持续增收脱贫的根本之策,打出“造血液”“强筋骨”“壮肌肉”产业组合拳,探出一条产业培育之路。


  种小麦、搞养殖……万亩滩村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十分注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将构筑脱贫攻坚主阵地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机结合,把扶贫工作嵌入村集体经济当中,建立了万亩滩村经济合作社,建起面粉加工厂,通过收购小麦、加工面粉、代销面粉等方式帮助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并优先雇佣建档立卡户到面粉厂打工,解决了当地农户小麦加工难、销售难等问题。


  “我们村村民大多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村里的小麦品质好、筋度高。为了打响我们的品牌,也为增加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户的收入,我们特注册‘巴镇万亩滩’作为我们村农家面粉的品牌。2020年,我们村的面粉在呼和浩特市乌海印象城市展厅亮相。虽说是第一年打品牌,但因为品质好,赢来许多客户,到年底已销售一空。”万亩滩村驻村干部李玉馨说。


  巴音陶亥镇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牛鼻子”,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点,通过市丽农合作社代养寄养模式养羊,通过雲茂种植养殖合作社带动养驴业的发展。同时,以“村有产业助脱贫,户有渠道促增收”为目标,发展保元农业公司30万只蛋鸡养殖、华盛绿能公司秀珍菇种植等一批集体经济项目,带动各村增收,激活乡村造血功能,并动员和引导建档立卡户因地制宜发展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扶贫产业,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巴音陶亥镇紧抓就业扶贫不放松,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对有就业创业意愿的村民进行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创业且符合相关条件的,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优先安置。目前,巴音陶亥镇开发公益岗位104个,带动65名建档立卡户月均增收1300余元;对有种植养殖意愿且符合政策贴息贷款条件的农户,协助其办理贷款申请,解决他们的资金难题;同时,加强扶贫与低保政策的有效对接,实施贫困线与低保线“双线合一”,给予无、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低保政策。


  精准脱贫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造血”,不仅拔除了困扰建档立卡户生产生活的“穷根”,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如今,聚焦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巴音陶亥镇持续提高脱贫质量,推进脱贫攻坚成果有机衔接乡村振兴,让村庄变得更美,农户变得更幸福、富裕。

巴音8.jpg

华盛绿能发展秀珍菇种植。(王颖 摄)

巴音9.jpg

现代化的保元养鸡场。(王颖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