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区右翼前旗巴拉格歹乡兴安村党总支先进事迹
科尔沁区右翼前旗巴拉格歹乡兴安村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全村辖4个自然屯,总人口2673人。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现有党员41名。近年来,村党总支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创先争优,把一个负债累累的后进村转变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2007年被兴安盟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1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组织引领,推动一方经济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村党总支紧紧围绕“一个好的支部,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工作制度、一个好的活动阵地、一个好的保障机制”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以组织建设的有益成果推动全村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
兴安村基础条件差,发展潜力不足,曾欠下70多万元的债务。村党总支认为改变落后面貌,关键是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解决这个问题,村党总支就没有号召力,就干不成大事。为此,村党总支及时把工作重点调整到创建龙头企业和培育优势产业上来。兴安村的砖厂、糖化饲料厂兴建于20世纪90年代,但由于经营不善,收益甚微,早已衰败。村党总支决定从盘活这两个老厂子入手,狠抓企业经营管理,从管理上出效益要效益。在村党总支的努力下,盘活的砖厂当年就盈利5万元,糖化饲料厂实现扭亏为盈。兴安村交通方便、人流集中。借助这一优势,村党总支筹集180万元建起了1.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交易市场,同时建设了一栋756平方米、集办公和商用为一体的综合办公楼。一楼店面对外出租,每年可为集体带来5万元收益。同时,村党总支还在多方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筹资280万元建起了脱水蔬菜加工厂,投产当年就为集体创收30余万元。为使蔬菜加工产业做大做强,使“一村一品”产业链条向纵深发展,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链条模式,组建了400户农户入社的蔬菜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使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6000亩,每亩增收500-1000元。
目前,兴安村固定资产已接近30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5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元。
巩固基础,发挥堡垒作用
兴安村能够取得今天骄人的发展成绩,村党总支积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而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公信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则是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关键。
财务和土地分配问题是村民关注的焦点,村党总支带头发扬民主,村级重大决策“五步法”、民主恳谈等工作机制得到全面落实,并在兴安盟率先实施“每人一张明白纸”的三公开制度,使村民对村内事务、资金流转等情况一目了然,做到了“给干部一个清白,还百姓一个明白”。为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党员的辐射带动作用,村党总支分别在蔬菜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同时,在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过程中,坚持贯彻“六步法”程序和“四推双考”制度,极大地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兴安村是内蒙古东部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为了继承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从2006年开始,村党总支多方筹集资金修建红色支部旧址。目前,已投资130万元,完成了展览馆、努图克旧址和秘密党支部旧址的一期建设,并已将其打造成为全盟和全旗的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红色支部迎来各地游客2万多人,接受社会各界捐款14万元。其中的展览馆已被注册成为免费开放的国家博物馆。
不等不靠,改变贫穷面貌
兴安村生态脆弱、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民种植观念传统保守。面对现实困境,村党总支不等不靠,多方协调沟通,先后争取到国家和自治区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千村扶贫、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多个项目。通过组织群众搞农田大会战,几年下来全村已改造建设完成1.45万亩水浇地,目前人均水浇地可达5亩。如今,兴安村的“山、水、林、田、路”面貌焕然一新,并为子孙后代埋下了致富的种子——未来10年,仅60万株成材林和幼林的价值就将超过3000万元。
“有钱办事”的问题解决了,村党总支决定要将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群众。2010年,村党总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郑重承诺:“全力实施‘85221’强村富民工程,即从2010年开始,三年内使全村每户村民都住上80平方米的楼房,同时,种植5亩大田蔬菜,拥有2个温室蔬菜大棚,养殖2头奶牛,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通过不懈努力,如今3.33万平方米,可容纳294户居民的8栋住宅楼拔地而起;村集体采取“返租倒包”模式新建温室蔬菜大棚217座;占地2.4万平方米、可饲养800头奶牛的养殖小区已经投入使用,村民每新购进一头奶牛,村集体还为其补助2000元。村里还投资12万元修建了150处护岸丁字坝,积极沟通上级,建起了藏书4700多册的村级图书室。
兴安村变了——“富裕、文明、和谐”成为了描述兴安村最恰当的词语。但是兴安村的党员们并不满足,他们将继续带领父老乡亲,团结拼搏,奋勇争先,努力描绘更加壮丽美好的新农村建设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