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记忆·海南(96)】长城:黄河岸边的守护者

发布时间: 2021-01-11     来源: 政协乌海市海南区委员会《记忆·海南》     作者: 海南区委组织部

【记忆·海南(96)】长城:黄河岸边的守护者


编者按:《记忆·海南》,是政协海南区委员会编纂出版的海南区第一本文史资料。该书从文化艺术等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记述和展示了建区以来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丰富了地区史志宝库,提升了地区文化品位。  

为了让每个海南人熟知区情历史,经政协海南区委员会同意,区委组织部从即日起在“先锋海南”微信公众号开设“记忆·海南专栏”,陆续刊发《记忆·海南》收录的文史资料,力求使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本地区的发展史,从艰辛探索历程、艰难创业里程、艰苦奋斗征程中汲取坚守初心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和力量,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北方海南的建设和发展。      

      本期《长城:黄河岸边的守护者》,略有删节。


长城:黄河岸边的守护者



乌海建市历史短,而在市辖的三区中,海南区则更是最年轻的小兄弟。然而就在这块年轻的土地上,却有着诸多古代文明的遗迹,其中并不引人注目、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一道风景,就是黄河东岸沿线的明长城。2016 年 6 月,海南区政协文史资料编写组一行慕名考察了明长城。


人们一说长城总以为是宏大、蜿蜒的墙体,然而这里的长城却是经村长引路才好不容易找到的巴音陶亥农场三队明长城遗址处。这里是一片沼泽地,粗心的人远望这里是庄稼、树木与杂草,根本不容易发现明长城的存在,倒是有两块碑矗立在那里,昭示着人们。站在历尽沧桑的明长城上,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明长城分布于海南区巴音陶亥黄河东岸。这段墙体位于鄂尔多斯台地西部的褶皱地带,属于黄河上游,毗邻宁夏,西临蜿蜒奔腾的黄河。沿线山体均属贺兰山脉的北端余脉,呈南北走向平行排列,地势东高西低,黄河沿线是平坦的谷地。


明长城遗址起始于海南区巴音陶亥农场一队东南 1500 米处,止于平沟农场西南 752 米处,长城墙体到这里后向西穿越黄河进入宁夏石嘴山境内。按墙体时代,大体可分为两段:第一段是明长城修筑墙体,从农场一队起,经农场二队、一棵树村、农场三队、巴音陶亥村、东红村、绿化一队、农场六队、农场七队、四道泉二队、四道泉六队至大桥村止, 大体呈东南——西北走向。第二段沿用秦长城墙体,起于大桥村西北 0.2 公里处,沿黄河东岸向北穿行,经东风农场十队、雀儿沟三队、雀儿沟五队,至向阳农场止,大体呈南——北走向;自向阳农场西北 0.8 公里处始,止于平沟农场西南 752 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此段长城明代修筑 20 余公里,沿用秦长城墙体近 19 公里。明长城总长 39.39公里。

明长城.jpg

位于四道泉二队的明长城遗址


明长城分布于海南区西部的黄河东岸沿线,大体呈东南——西北走向,这段长城墙体为土墙,现存高度 0.4 米至 1.6 米之间,宽度在5米至 8 米之间,用红粘土及沙质黄土堆筑而成。走到近处,笔直的长城轮廓尚清晰可见。据史料记载,嘉靖十五年(1536 年)明朝为了防止蒙古人西渡黄河进入银川抢掠,于是沿黄河东岸“修筑长堤一道”, 后由于黄河改道,墙体遭严重破坏,现已模糊不清。这段明长城,因自然、人为等因素,现已导致 86.82% 的地段消失,存在墙体的段落仅有 5.19公里,因该长城为粘土和沙土夯筑为主,这种先天不足、牢固不够的修筑方式是导致大段长城消失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工农业生产等人为因素,也对明长城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破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