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海南区“四解”并举聚民心 真情为民办实事
发布时间:
2021-04-27
来源:
作者:

海南区“四解”并举聚民心 真情为民办实事
——海南区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
海南区为扎实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转化,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解心结、解难题、解民忧、解民盼”四解工作法为有力抓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切实做到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是多元调解促进和谐,着力“解心结”。海南区以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海南实践为契机,建成海南区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和“一站式”纠纷调处平台,建立专业行业调解队伍常驻,专业律师、心理专家、民间调解组织定期进驻,相关行业部门随叫随驻的工作模式,不断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健全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以现有的44个人民调解组织为基础,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为补充,在条线上加强调解,以“两所联动”(派出所和司法所)为主导,152名网格员为助力,在区块上排查化解,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立体化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网络,形成了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今年以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66起,金额达357万元,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纠纷不上交。二是优质高效法律服务,着力“解难题”。海南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紧盯户籍、交通管理、出入境、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领域,推出更多便民利民措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区委政法委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主线,制定了《海南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围绕社会治安重点部位整治、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等8个方面,出台14项具体举措,推动实现为民服务长效化、常态化、制度化。区法院转变执行理念,制定《执行款收取账户确认书》,提高发款效率,推行网上立案和跨域立案,启用送达、律师、保全“三大平台”,有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区检察院聚焦主责主业,深入拉僧仲司法所、巴音陶亥镇幼儿园、第二十三中学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和校园食品安全开展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提高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海南公安分局立足放管服改革,推动47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实现了“一次办”“一窗办”,推出我为群众上门办证、送证等20项便民利企举措,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区司法局充分发挥普法职能作用,结合三八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日等时间节点,进村镇、进企业、进社区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三是筑牢社会治理基础,着力“解民忧”。海南区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高站位搭建“1+14+N”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高效率建成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和技防工程“补点扩面”建设,实现城区视频监控全覆盖和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24个综治中心视联网系统全覆盖,打造形成了“市域社会治理中心”为中枢,“三级综治中心+网格”四级联动为架构,网格化实体运行为基础,党群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延伸服务的“1412”社会治理新模式。高标准打造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将全区整合形成152个“电子+地理”“党建+基层治理”相统一的网格,配齐专兼职网格员、网格长、网格民警,基本形成“一格一长一警一专多兼”格局。高水平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社区)居民自治和村(居)务监督组织为基础的村(社区)“三单、三员、一平台”工作机制,同步推动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四级组织体系,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组织开展了“云剑”“两抢一盗”等专项行动,全区刑事、治安案件受理数同比下降46.1%和30.1%。紧盯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危爆物品等行业领域,开展常态化执法检查200余次,地区公共安全形势保持持续稳定。四是坚持开门纳谏,着力“解民盼”。海南区坚持开门搞教育整顿,聚神听民声、主动广纳谏。区委政法委和政法各部门先后组织召开座谈会19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案件当事人代表、普通群众代表、基层干警等群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同时,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开展教育整顿征求意见问卷调查,政法各部门均围绕便民利民、业务能力、作风建设等方面,全方位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收集到意见建议105条,分门别类建立意见建议台账,同步形成《征求意见分析报告》,推动整改落实,切实做到了教育整顿请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由群众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