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贯穿到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中,把讲好党的政策、算好惠民账、办好为民实事结合起来,讲清“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引导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凝聚办好两件大事、自治区“六个行动”、全市“十项重点工作”和我区“十项重点任务”强大合力。
聚思想促共识 一是落实责任发动。海南区将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纳入基层党建工作总体布局,作为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党(工)委带头学、党支部组织学、党员自主学“三学”齐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态势,持续巩固和扩大群众教育成果,确保在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中强化群众的思想引领。二是抓住重点促动。将自治区“五大任务”、全市“十项重点工作”、海南区“十项重点任务”融入《关于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重点任务清单》要求,通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党建联系点、帮扶点,在农区、社区、机关、学校、国企、新兴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讲政策、谈发展、话变化,教育引导群众凝聚奋进合力。三是示范引领带动。把常态化群众教育作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实践载体和重要抓手,依托“四个一”工作机制,发挥党支部书记的“领头雁”“带头人”作用,借助读书班、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党组织书记“共上一堂课”“书记讲给书记听”等教育活动19次,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推动各项任务扎实开展。 讲政策算细账 一是用好红色资源。充分挖掘使用“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乌海第一党支部纪念馆、黄河西行客栈等教育基地的价值,精心打造“红色研学游”“近郊短途游”路线,通过讲解红色故事、展示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激发对党的感恩之情,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在教育基地设置专门的宣讲区域,安排专业人员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将党的理论和政策,“惠民一本账”融入其中,参学者亲身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广大群众受到的惠民成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2025年以来,已接待研学达900人次,实现爱党爱国教育与文旅有机融合,让群众在真实情感中感恩党的关怀、感受发展变化、产生情感共鸣。二是拓宽宣传载体。持续用活用好“6+5+N”载体矩阵,鼓励支持基层党组织探索有效的载体平台,以“五个融入”为指引,广泛开展“敲门行动”“老书记讲堂”“一本账”课堂等宣讲活动,组建“银发宣讲团”“小板凳宣讲团”等特色队伍,深入社区、企业、田间开展宣讲50余场次,把讲清讲透讲实“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惠民账”“发展账”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覆盖群众超3000人次,教育引领辖区党员群众发自内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时,利用小区黑板报、村村响大喇叭、微信公众号“心中有话对党说”专栏进行宣传130余次,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拍摄“幸福时刻”微视频30余期,制作扫码听书40余本,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身边的实例,帮助居民梳理扶持就业、困难救助、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惠民账”,切实让群众全面知晓党的惠民政策从哪里来、为谁来、谁受益。三是优化服务模式。推广“小区议事会”“楼栋议事会”机制,构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多元共治格局,持续发挥114支“暖心服务小分队”作用,开展政策宣传、帮办代办等暖心服务3000余人次,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有力提升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服务办实事
一是发挥战斗堡垒和模范先锋作用。将讲政策和办实事结合起来,依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机制,制定印发《完善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积分管理制度工作》的通知,常态化开展“亮身份、践承诺、树形象、作表率”活动,全面完善“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等“民呼我为”模式,领办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督促60余家单位党组织、1400余名党员下沉社区,创新实施“需求-资源-实事”三个清单,认领“微心愿”60余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50余件,在算好“幸福账”、办好“心头事”上的同时,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二是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网格营造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组建“小板凳”、“百姓名嘴”、“暖心大叔”志愿服务队等矛盾纠纷调解队,就地化解微小矛盾纠纷300余件,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三是注重群众关切。结合辖区老年人和流动人口居多的实际,充分发挥各类志愿服务队作用,开展免费义诊、法律咨询、低偿理疗、理发、缝纫等家门品服务400余次,让群众在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中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