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海南(44)】早期乡镇企业的那段历程(一)
编者按:《记忆·海南》,是政协海南区委员会编纂出版的海南区第一本文史资料。该书从文化艺术等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记述和展示了建区以来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丰富了地区史志宝库,提升了地区文化品位。
为了让每个海南人熟知区情历史,经政协海南区委员会同意,区委组织部从即日起在“先锋海南”微信公众号开设“记忆·海南专栏”,陆续刊发《记忆·海南》收录的文史资料,力求使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本地区的发展史,从艰辛探索历程、艰难创业里程、艰苦奋斗征程中汲取坚守初心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和力量,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北方海南的建设和发展。
本期推出《早期乡镇企业的那段历程(一)》,略有删节。
早期乡镇企业的那段历程(一)
怀 峰
如果说往事是一座琳琅满目的宝库,回忆则是开启宝库大门的钥匙。在这座宝库里,既有创业者艰苦跋涉、奋斗不息的足迹,又有风云变幻、岁月更替的印记。
让我们把往事作为一份宝贵的财富,好好珍藏起来,以褒扬前行者,启迪后来人。今天要追忆的往事,是海南区早期乡镇企业的历史。
为此,笔者采访了曾任巴音陶亥镇领导高凤山、原东风农场领导梁长荣和煤矿老板王锁清。
为筹水电费乡镇企业“走马上任”
巴音陶亥一带自古以来煤炭资源富集,而促使其加快开发脚步,乃至由煤矿形成乡镇企业规模的推手竟和农田水利生产有关。据高凤山回忆,20世纪60年代,巴音陶亥为发展农业,兴修了扬水站,可灌溉水浇地2万亩。但由于灌溉需求大,扬水站等水利设施不停运转,久而久之,水电费的负荷日益加重,支出同样高得惊人。无奈,政府只能鼓励开办以煤矿为主的乡镇企业,并拿出一部分企业利润反哺农业,乡镇企业每年要投入20多万元补贴水电费。为了交水电费,1969年,巴音陶亥地区,有东红煤矿、雀儿沟煤矿、二贵沟煤矿等先后成立。
1981年,巴音陶亥乡出现经济困难。为了解决该乡的集体收入问题,鄂托克旗旗委、旗政府主要领导以及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在巴音陶亥乡召开现场办公会,作出了各大队联合开办煤矿的决定。高凤山介绍说:“全乡有16个大队,分别是学大寨、红墩子、机井、新建、都斯图、新渠、新坝、一棵树、巴音陶亥、东方红、东红、东风、绿化、四道泉、迎河、新胜,按照旗里要求,两个大队合办一个煤矿,这样,全乡就有8个煤矿。”
后来,巴音陶亥乡的煤矿增加到11个,再往后,煤矿生产走上深加工之路。焦化企业占主流,像渡口焦化厂,生产上“左右开工”,既销售原煤,也炼土焦、精焦。由于用途广泛,无论是原煤还是焦炭产品都不愁卖,多数情况下“走”铁路外销至巴彦淖尔盟乌拉山化肥厂、河北省迁安钢铁厂、辽宁省鞍山钢铁厂、湖北省武汉钢铁厂等企业。高凤山说:“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让巴音陶亥乡在全旗占据了经济‘强乡’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转变了发展思路,从过去以农业生产为主,畜牧业为辅,变为了以农为主,以工养农,以农促牧。这为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乡镇企业挖煤炼焦的日子
王锁清在巴音陶亥长大,曾是一名煤老板。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养家糊口,不到20岁的王锁清来到新丰煤矿,当上了一名矿工。“当年,煤矿生产条件落后,挖煤绝对是人工重体力劳动,工作中,没有电,放炮打眼要用手摇钻,井下巷道非常窄,高宽都在两米左右,通风也不太好,干起活儿来又累又憋气。不过,这也比以前强多了,别的不说,过去,往井口运煤全部靠人力,那时的矿工嘴里咬着一个卡式灯(电石灯)照明,身上背着绳子,绳子拖拽着一个木斗子,里面装着煤。到我们干活时,开始用骡子运煤啦!”王锁清回忆说。
王锁清说,尽管煤矿的工作非常繁重,还有一定的危险性,经常碰手伤脚,但好处是收入不错。他参加工作时,月工资是40多元,如果活儿干得多,工资就能上80多元。而就是靠着这份高工资,王锁清顺利成了家。至今回想起来,王锁清仍沾沾自喜,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然,咱农村的穷娃娃,哪能娶上媳妇?”
海南区煤炭结焦性好。炼焦和焦化厂,在许多人记忆中并不陌生。王锁清也经历过炼焦的过程。忆往事,他这样介绍:早期,人们采用土法炼焦,在窑口边挖几个锅型土坑,口径5米左右,用石头垅出烟道,将煤面填充砸实,盖一层片石板,上面用泥抹封成如馒头状的大包,从下边用柴火点着,任其自己燃烧,过10天左右,煤气和焦油燃烧殆尽,用水浇过后焦炭便可出窑,名为土焦。20世纪70至80年代,土焦成了制做化肥的主要原料。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土焦生产一度成星火燎原之势。每当夜幕降临,火光映天,烈焰升腾,颇为壮观。
王锁清介绍说,时代在发展,土法炼焦因其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而遭到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先进和环保的机械化炼焦。同时,伴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焦化厂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最终完成从20万吨到100万吨的更新换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