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守望相助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
2021-09-08
来源:
作者:
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我们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基础。
充分认识守望相助理念的时代价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守望相助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望相助,体现的是民族传统中的德性追求,展现的是天下大同的道义境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其内在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早在2009年8月考察内蒙古时,习近平总书记就结合内蒙古实际,首次对守望相助的内涵进行了全新阐释,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此后,他在对外关系、港澳台问题、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强调守望相助,使之成为治国理政具体实践所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守望相助理念是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观点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一般普遍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守望相助的核心内涵正是为了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通过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守望相助的提出,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得出的伟大创新。守望相助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视和关怀的重要体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的地方,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内蒙古、三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都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赋予守望相助全新的时代内涵,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总书记对内蒙古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殷殷嘱托,体现了对内蒙古的关爱之切、期望之重、思虑之深和筹谋之远。深刻领会守望相助理念的精神品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内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共同孕育了草原文化,形成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开放包容的精神。在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不断结合,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平等和谐的精神品质。在祖国北疆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草原儿女心向党”深深浸润于各族干部群众血脉之中。内蒙古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各民族大团结局面已经形成,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多民族社区、多民族学校、多民族企事业单位、多民族家庭等非常普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担当奉献的精神品质。从自治区成立起,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因地制宜、抢抓机遇,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站在草原望北京、饮水思源念党恩,为祖国发展贡献了内蒙古力量。“各族人民建包钢”“克服困难捐粮畜”“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感人事迹在草原和全国传为佳话,生动体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努力实现守望相助理念的各项要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始终牢记使命,忠诚守好祖国边疆。一是守好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做好就业增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守好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构筑万里绿色长城为引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三是守好各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家园。推动《江格尔》《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传承和创新性转化。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各族人民文化新期待。善于登高望远,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放思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围绕更好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引导一切发展活动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弘扬优良传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民族区域自治法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等活动,大力弘扬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思想。全面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深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报道,建立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开学“第一课”制度,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治理、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学校教育,拉紧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精神纽带,在全社会树立起“三个离不开”的鲜明导向,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