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田间地头传“党音” 增收致富信心足

发布时间: 2022-11-28     来源:     作者:

初冬时节,乌海市乌达区泽园新村的温室大棚里依旧温暖如春。嫩绿的吊瓜挂满枝头,冬茬小西红柿刚刚完成种植。

一大早,泽园新村党委书记李军便来到这里,趁着农户们休息间隙,他以特色产业为切入点,向大家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听了李书记的宣讲,我觉得振奋人心、干劲十足,更是对今后的产业发展充满信心!”种植户王文生激动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近年来,泽园新村围绕特色产业谋划经济发展布局,通过企业联农带农机制,开办农业公司、农家乐,发展沙漠旅游,实现促进居民增收致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以前我种过地、当过工人,收入一直不太理想,现在我做起了农家乐,每到节假日都会来不少游客。农家乐不忙的时候,我在村里也能找上活儿干,收入自然提高了不少。”村民赵桂芳盘坐在地头上,述说着这些年的变化。她说,“归根结底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奋斗的希望。”

“是呀是呀!党的政策这么好,才让我们农民有了盼头。”“我们现在的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们一个个点头称道,畅谈着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新村,丰收节刚过,村巷墙体也“穿上”了一件件“新衣”,“普天同庆”“五谷丰登”……一幅幅创意墙绘描绘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田园丰收景象。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团结’‘奋斗’这三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在居民院落间,一场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宣讲正在进行,十几名村民认真聆听着,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团结新村党支部书记高培龙说:“连日来,社区党委成员积极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我们通过走村入户,用接地气、贴近生活、聚民心的宣传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讲解党的二十大报告,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村民心中落地生根。”

“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心里更热乎了。这些年,我们的大棚越种越红火!”团结新村种植户方世军说,他听完党的二十大报告后心潮澎湃、干劲儿十足。“今年,我分批次种植了6亩草莓,预计每亩产量达2500公斤,眼下马上又有一批草莓将要上市。”他说。

近几年,作为村里的温室种植大户、党员种植能手,方世军主动帮扶村里种植户,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运用新技术,逐渐打造出产业品牌,带动周边农户实现了增收致富。

“作为党员,就要响应党的号召,新的一年马上到了,明年我要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其中,让村民日子好起来、钱袋子鼓起来。”方世军说。

“现在是快问快答环节!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11月14日,在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党群服务中心,刚收割完水稻的村民张惠敏风尘仆仆前来倾听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刚进门就听到了村委会工作人员的提问。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村民张惠敏自信满满的回答博得了村民们阵阵掌声。

成立“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小分队、制作“报告知识快问快答”短视频、录制“党的二十大报告金句”音频……万亩滩村党总支运用多种形式和载体,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些年,乘着乡村振兴的快车,我们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了。”万亩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段和平说。

从2019年村经济合作社成立至今,万亩滩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引领作用,依托村经济合作社,加强资源整合、做好产业规划。目前,“党建+特色产业”模式不仅让万亩滩村党总支焕发活力,也让村集体经济越办越红火。今年,万亩滩村玉米种植面积527公顷,产量474万公斤,小麦种植面积57公顷,产量34万余公斤,水稻种植面积229公顷,产量137万余公斤。目前,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已经收购了15万公斤小麦,并计划收购3万公斤水稻,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5万元,净收入达20万元以上,村民的收入也在持续增长。

“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我们而言也是巨大的机遇,咱们一块儿加油干,朝着好生活往前奔。”说罢,段和平朗读起了党的二十大报告金句,村民们在丰收的喜悦里聆听党的“好声音”,感受党的好政策,共话新时代农村幸福美好生活,为乡村振兴凝聚更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