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绘就幸福美好画卷

发布时间: 2021-09-26     来源:     作者:

■奋进新征程 喜迎党代会



全市18.9%的幼儿园建成市级以上示范园,实现农区、棚户区公办园全覆盖,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4%;职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6.3%、74.6%,全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46.7万人;取消药品加成,每年减收3000多万元,药品议价采购每年减少药费支出4000万元;将全市整合划分为786个线上线下统一的网格,实行“一格一长一警一专多兼”管理模式,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始终保持在96.8%以上……

一组组民生数据,一项项喜人成绩,是我市推动实现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推进各项民生事业,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民生保障更加坚强有力,一幅写满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画卷在乌海大地徐徐展开。

育英才保健康 绘就幸福新画卷

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强财力保障和民生改善力度,持续解决好教育、养老、医疗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保持在七成以上。

我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为依托,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融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实现标准化,建立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态复查和监测机制。

2016年至2020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入园率达95.4%,位居12个盟市第一位,全市18.9%的幼儿园建成市级以上示范园,实现了农区、棚户区公办园全覆盖;全市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本科上线率和一本上线率实现“十年连升”;中高职教育体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7%、93%,“双证率”达96%。大力实施“阳光分班”“阳光中考”工程,实行“网上报名、查分、录取”,中考全部环节公开透明,保障教育公平;取消高中阶段择校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部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优先改善农区、矿区等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保证学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

健康是最基本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以健康乌海建设为统揽,医改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2017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地区。

2016年至2020年,我市进一步优化城市公立医院规划布局,形成了以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龙头,市蒙中医院等5家专科医院功能互应、错位发展,4家区级医院为骨干,16家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的“1+5+4+16”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区各家公立医院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医院签署对口合作协议,采取远程会诊方式,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国内顶级专家的医疗服务。稳步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组建市人民医院和蒙中医院2个医疗集团和3个“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分层管理和双向转诊,基层就诊人次大幅增加。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92个,共签约22.88万人,为群众就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取消药品加成每年减收3000多万元,大型设备检查、检验每年减收2300多万元,药品议价采购每年减少药费支出4000万元,全部让利于民。

强保障谋振兴 乡村沃野谱新篇

多年来,我市不断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为人民群众织就一张张社会保障网。目前,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到224677人,与2016年相比,增长19.69%;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并领取待遇人数8648人,与2016年相比,增长185.70%。我市连续5年为企业退休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上调基本养老金,扎实落实社保费减免缓降政策,累计为企业和个人减轻缴费负担6.42亿元。全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46.7万人,其中养老和失业保险待遇通过社会保障卡发放比例达99%,居全区首位。我市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6.3%和74.6%,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量扩大到240种,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690.8元,高于自治区要求的每人每年不低于580元的目标。截至2021年7月底,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86761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205998人,居民医疗保险180763人。同时,我市积极推进药品和耗材带量采购工作,国家集采药品药价平均降幅达70%,进一步推动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支架价格平均降幅达95%,不断减轻患者负担。

近年来,我市始终将乡村振兴工作摆在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农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农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以葡萄产业为主导,畜牧养殖业及有机蔬果等产业为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化格局。目前,全市葡萄保有面积2.6万亩,并在现有葡萄发展模式下,我市坚持“稳酿酒、增鲜食”的发展思路,以万亩设施葡萄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持续推进葡萄产业提质升级,“乌海葡萄”入选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加快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实施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社会化服务组织项目19个。目前,盟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10家;全市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8家,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此外,我市各村镇以党建为引领,精准施策、量体裁衣,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在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支撑、品牌培育上下功夫,带动农区居民增收致富。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有8个。我市累计投入近2亿元用于农区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全市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8%;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全部达到60%,村庄绿化覆盖率26.3%,农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稳大局促和谐 高效治理助发展

2020年以来,我市立足于打造全区一流、争当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范生”目标,不断健全完善实体化指挥服务体系和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搭建起“1+3+20”贯通市、区、镇(街道)三级的市域社会治理指挥调度体系,并依托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现有智能化建设基础,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升级完善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一体化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

我市全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行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与市综治中心“两中心合一”,直接指挥280余家市、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对市域社会治理事件进行“一口径采集、分流转办,一级监督、一级指挥”。2020年以来,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网站、微平台、网格员报事等渠道共受理市民诉求80.03万件,办结率达98.26%,满意度达97.51%。实行“12345”民情民意受理平台和“110”报警平台“两线”联动,将非紧急类诉求引导至“12345”平台,将紧急警情类诉求分流至“110”平台,市民只要记住“110”和“12345”,就能获得全方位服务帮助。同时,我市创新实施“互联网+行业治理”,通过企业实时在线数据、GPS轨迹、电子锁等先进传感技术,对全市安全生产、污染排放、校园秩序、“两客一危”车辆、电梯运行、金融业银行设施、危爆物品、电力设施等重点行业领域全天候进行立体式非现场监管预警。

我市将全市整合划分为786个线上线下统一的网格,实行“一格一长一警一专多兼”管理模式,并实现专职网格员全覆盖;建立网格事项准入制度,全面开展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等8大项141小项任务,真正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全力打造集排查受理、分流转办、在线指导、督办考核于一体的闭环式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完善诉前多元解纷联动衔接机制,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始终保持在96.8%以上。

回眸过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我市各项民生事业发展每一个瞬间;展望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任务,我市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目标不断奋斗前行。 (黄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