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仲街道按照“区级统筹、街道参与、社区主管”三级联建方式,以推进基层治理为抓手,以着力提升服务品质和延伸服务覆盖为目标,切实打通党组织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激活基层治理红色动能,形成集民族团结、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共享时代”、“红色物业”、为老服务、综合功能的街道、社区、驿站“珠链式分布、星火相呼应”的服务网。让组织、力量、资源向基层延伸,让民愿、民力、民心在基层汇聚。
以落实为首,切实强化责任意识。突出党工委书记主业意识,明确责任分工,形成街道党工委书记为主体项目责任人,分管副书记具体协办,其他班子成员、各社区党委配合推进,层层认清责任、传导压力、抓好落实的工作格局。召开专题研究“红色驿站”建设工作会议4次,有效整合街道社区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确定工作方案,切实推进“红色驿站”项目建设。
以精准为线,确保举措细致全面。街道组织各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57个居民小区和1处平房区公共用房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本着试点先行原则,结合实际“一站一特色”,优先打造泽苑社区、华苑社区“红色驿站”示范点,有效融合“一刻钟社区生活圈”,示范引导其他社区“红色驿站”建设。陆续在6个社区打造7个红色驿站,让便民服务更有“温度”。日常管理实行“5+2”管理模式,工作日期间由社区网格员负责日常管理,节假日期间由党员志愿者负责管理,总体由社区统一进行统筹管理。
以创新为要,构建服务多维多元。有效整合服务资源,深化拓展服务深度、广度,聚焦社区品质提升和功能延伸,助推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形成高标准、广覆盖、深拓展的“一心多点”党群服务矩阵,拓宽为民办事“服务面”,在站内配备桌椅、爱心雨伞、爱心药箱、打印机等便民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义务剪发、免费充印、应急充电、便民饮水、电子阅读、义务体验等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全力打造出宜居、共享、幸福的“生活圈”,进一步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幸福社区”建设。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眼,从群众最需要的事项入手,通过走访入户、实地调研、设置意见箱、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居民群众真实需求,整合街道、社区资源,在红色驿站开展“我帮你”“党建融合”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累计为居民群众提供小家电维修、免费义剪、共享读书等便民服务67次。
互促融合,便民服务精准化。以“红色驿站”作为党群服务延伸点、连接点,以方便服务、扩大覆盖为目标,融合“一刻钟社区服务响应圈”,推出精品服务项目,同时将满足弱势人群的基本需求作为服务保障的重点,提供高辨识度服务。“红色驿站”作为与驻区单位的沟通的桥梁,通过整合、调动基层资源和社会力量,各类服务设施、资源,各类功能室全方位、错时向居民开放,不断提高辖区社会资源的共享率,最大限度提高服务效益,方便居民群众基本生活,实现“红色驿站”色彩、温度、品牌的全面提升。
凝聚合力,惠民利民全面化。“红色驿站”不仅为居民群众提供基本生活服务,还是社区治理的问题收集站与调解室,积极统筹辖区“双报到”党员和志愿者,开展维权咨询、事项协调、矛盾调解、心理疏导各项服务活动,通过借助党员志愿者的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将“社区+网格员+物业+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模式应用到社区基层治理常态化工作中,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坚持以党员需求为导向,搭建活动平台、增加活动场所,突出党员体验,不断提升党建活动的吸引力和创造力,通过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贴近社区党员实际的组织生活内容,使党员同志们身有去处、心有归处,确保党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小见大,党建特色品牌化。通过“小驿站”托起“大党建”,不断深耕党建与业务工作互促融合,以“红色驿站”为载体、“一社区一品牌”为抓手,推行格局化、特色化、多元化服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服务体系。将党建引领和区域统筹相结合,探索构建以党建为引领,工作相融、组织相加、联结各方、互促共进、共建共享,形成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的融合党建格局,打造“全领域融合党建、多方位服务群众”党建品牌。
以点带面,拓展基层治理覆盖面。“红色驿站”作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延伸点、连接点,作为网格服务的立足点,通过小驿站发挥大服务,构建“一核多元 联动联调”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充分发挥“青庭青事调解室”“陈姐工作室”“葛大哥工作室”的作用,服务“1+6+x”,延伸触角至小区、楼栋,为居民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服务,织密基层网格管理服务网,推动聚力、和谐、绿色、智慧“四型”社区建设,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