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记忆·海南(60)】“农业大乡”的风雨历程(一)

发布时间: 2020-11-23     来源: 政协乌海市海南区委员会《记忆·海南》     作者: 海南区委组织部

【记忆·海南(60)】“农业大乡”的风雨历程(一)

       编者按:《记忆·海南》,是政协海南区委员会编纂出版的海南区第一本文史资料。该书从文化艺术等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记述和展示了建区以来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丰富了地区史志宝库,提升了地区文化品位。

      为了让每个海南人熟知区情历史,经政协海南区委员会同意,区委组织部从即日起在“先锋海南”微信公众号开设“记忆·海南专栏”,陆续刊发《记忆·海南》收录的文史资料,力求使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本地区的发展史,从艰辛探索历程、艰难创业里程、艰苦奋斗征程中汲取坚守初心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和力量,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北方海南的建设和发展。

       本期推出《“农业大乡”的风雨历程(一)》,略有删节。

“农业大乡”的风雨历程(一)

---彦 平---

枫叶背景图片.png

      巴音陶亥系蒙古语,汉语译为“富饶的河湾”。她就像其名字一样,处处彰显着她黄河湾里的农田美景。她属于伊克昭盟的时候,是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的第一大乡,她属于乌海市时,是乌海市最大的农业乡。巴音陶亥不仅是一个产粮大乡,还有煤矿企业等。她的境内更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明代长城、烽火台遗址……


      为了寻访这个乡的历史,2016年10月26日,笔者在海南区政协的帮助下,见到了在巴音陶亥乡任职时间最长的高凤山老人,老人曾在巴音陶亥乡担任两届乡长、两届书记,后任海南区政协副主席,现已退休。


      听老人有条不紊地讲“过去的故事”,笔者就跟着“穿越”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


      巴音陶亥乡属黄河灌区,位于海南区南端。该乡始建于1965年,成立时叫中共鄂托克旗巴音陶亥水利工程委员会。1966年,巴音陶亥地区建立了陶斯图河公社和四道泉子公社。1968年,陶斯图河公社和四道泉子公社合并为巴音陶亥公社。同年,改称为巴音陶亥公社革命委员会。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巴音陶亥乡人民政府,仍属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管辖。1997年3月18日,该乡全建制划归乌海市,由海南区管辖。2006年4月,巴音陶亥乡与东风乡合并成为现在的巴音陶亥镇。


      清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公元1905~1907年),该地区属于放垦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40年代,这个地区住着30余户人家,放少量牲畜,种少量旱地和滩地。由于河滩地受黄河水位涨落的制约,有时遇河水上涨,一年的辛勤劳动成果被淹得尽光,种旱地又因降雨量少,十年九旱,收成无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用扁担挑水,种少量蔬菜。后来安装脚踏水车,这是该地区出现最早的提水灌溉工具。1956年,巴音陶亥地区还属甘肃省银川专区管辖时,开始安装5马力柴油机和10马力锅驼机,并配套水泵,抽水灌溉农田20公顷,使该地区开始有了动力机械提水。1959年,巴音陶亥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管辖,由伊克昭盟水利工作队勘测设计,建立扬水站1处,设计灌溉面积333.33公顷。可使用不久,由于黄河主河道摆动,泵站吊起无法利用,致使工程报废,将原来的集中抽水灌溉改为分散灌溉。1961年~1963年,先后建成3座小型扬水站,共计灌溉面积166.67公顷,水到之处,粮食喜获丰收。


      1966年,鄂托克旗遭受特大旱灾,当地人民政府从长远考虑,决定进行农牧调整,对巴音陶亥灌区进行全面开发,建立粮料基地。当年,从东部5个公社移民2500余户、12000余人到巴音陶亥地区开发农业。同年11月,成立巴音陶亥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即中共鄂托克旗巴音陶亥水利工程委员会,从旗直机关抽调50余名干部,从全旗22个公社抽调2500余名民工,以公社为单位组成民兵连,在自治区、盟、旗水利部门和石嘴山、海勃湾市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全力以赴、同心协力,边设计、边施工。工程由内蒙古自治区水利设计院负责设计,2处扬水站于1966年3月1日正式动工建设,其中一处为一级扬水站,包括6台机组,115千瓦,出水量3.5立方米/秒;另一处为二级扬水站,包括4台机组,180千瓦,出水量2立方米/秒,干渠51公里,总浇灌30000多亩农田。当年,建立了陶斯图河公社和四道泉子公社。


      高凤山老人回忆说:“从东部木凯淖、巴彦淖、早稍、公卡汉、乌兰吉令5个地区移民过来的那2500多户、12000余人当时也是穷的什么都没有,来巴音陶亥的时候,鄂托克旗给每户人家配备一个车次搬家,一个车一次就把一个家全部搬来了,车把人和东西拉到规划好的地点后,车就走了,这些搬来的人大多是以搭帐篷的形式居住,有的人家掏个土窑,反正当时是没有房子的,大家就这样安顿下来,开始兴修水利”。老人还说:“到1967年的时候,水利设施还没有修好,在巴音陶亥一棵树梁逐年开垦出来了7万多亩旱地,社员们一边兴修水利,一边种旱地,当初几年由于雨水大收成较好,之后就逐渐不行了。旱地大部分种植糜子,收成好的时候每亩也就打个300来斤,不好的时候就100多斤不到200斤。社员们的口粮都是靠国家返销供应,每人每年供应360斤薯干等粗粮,自己种的地也就是能打多少算多少,靠不住。”


      1967年,水利工程紧张建设期间,专门成立了巴音陶亥灌区管理委员会,加强了灌区的一体化管理,并制定了《灌区灌溉管理暂行办法》,使灌区的用水管理、工程管理、组织管理逐步科学化和制度化。1968年,陶斯图河公社和四道泉子公社合并为巴音陶亥公社。同年,改称为巴音陶亥公社革命委员会。到1969年4月,基本完成了巴音陶亥灌区的建设任务,一级干渠正式通水,二级干渠试运行。共建成大型电力扬水站两座,各类水利工程建筑物200余处,开挖干渠4条,总长50多公里,动用土石方260万立方米,浆砌石1.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l800立方米,投入劳动力150万个工日,完成国家投资411万元,当时勘定灌区可灌面积达3000公顷。此后,对灌区水利设施进行过多次维修和配套建设。

—本章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