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记忆·海南(55)】记忆中的东风农场(三)

发布时间: 2020-12-17     来源: 政协乌海市海南区委员会 《记忆·海南》     作者: 海南区委组织部

【记忆·海南(55)】记忆中的东风农场(三)

     编者按:《记忆·海南》,是政协海南区委员会编纂出版的海南区第一本文史资料。该书从文化艺术等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记述和展示了建区以来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丰富了地区史志宝库,提升了地区文化品位。

      为了让每个海南人熟知区情历史,经政协海南区委员会同意,区委组织部从即日起在“先锋海南”微信公众号开设“记忆·海南专栏”,陆续刊发《记忆·海南》收录的文史资料,力求使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本地区的发展史,从艰辛探索历程、艰难创业里程、艰苦奋斗征程中汲取坚守初心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和力量,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北方海南的建设和发展。

       本期推出《记忆中的东风农场(三)》,略有删节。

记忆中的东风农场(三)

---梁长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发展时期

     1980年后,农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狠抓了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整顿和建设。1980年,农场召开了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场务委员会,一些重大决策经职代会通过后,由场务委员会进行实施,真正做到了民主管理企业,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在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方面,改革以前旧的经营方式,主要以队为基础,农场统一核算,评工计分,每个工日按每10分0.8元计发基本工 资。东风农场经过20多年“大锅饭”旧体制的运行,农场的决策者们清楚认识到,这种管理体制问题和弊端较多,一是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二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得农场生产效益不高,职工生活水平下降,有的生产队每个工连0.8元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在这种情况下,1981年,在农场职工代表会议上提出,全场推行以包、定、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包产到组、到人、定产量、定质量、定报酬、完成任务者奖”的生产责任制。通过“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强化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分配原则,打破了农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大锅饭”,改变了上班“一窝蜂”,下班“一阵风”,出勤不出力的作风,充分调动了农场职工的劳动生产热情。


     当然提出推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到实施包产到户的“家庭农场”也走过一段不平坦的道路。初始阶段,有的村队干部、职工不理解、不支持,说什么“国营农场辛苦经营几十年,一夜到了单干又分田”。如东风六队一直对搞家庭农场、分田单干、分田到户不理解,坚持过去“大锅饭”的格局,一直到1986年才改变了吃“大锅饭”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落实“家庭农场”的实践,广大干部职工看到、体会到改革的好处,同时也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切实提高了农工的生活水平。


     国营农场是国家计划经济时期直接经营农业企业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国营农场的旧体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和职工新的生产方式及生活需要。为促进农场产业化的发展,随着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落实,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中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许多管理办法和管理形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深化农场体制改革才能真正减轻职工负担、增加农工的收入、增强农工对土地的投入。同时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和资产重组,才能使场办工副业重新起步,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场.png

科技人员指导农业生产


     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已经起步并初见成效,而农场的改革尚在酝酿之中,因为农场属于国家“全民所有制企业”,而采取的政策是“盈利不上交、亏损不弥补、自负盈亏、差额补贴”的财政政策。农场如何转制、向何处去,是摆在农场领导班子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班子成员意识到,在全民所有制不变的基础上,实行以联产承包“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势在必行,这是解放生产力的需要,是调动农工生产积极性的需要,也是改变农场面貌的需要。


     1981年,农场率先在东风七队推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试点,并采取“联产计酬、超额全留”,农场不干涉承包者生产经营权的办法,使东风七队一年就摘掉了“穷帽子”,由过去的一个工日基本工资0.8元,上升到一个工日1.8元,翻了一番,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农工的生产积极性更高了。东风七队生产联产责任制的顺利实施,为全场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在全场进行了广泛推行。


     东风农场所辖地域有着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农场的工副业主要是围绕着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做文章。原黑龙贵煤矿、骆驼山煤矿、渡口煤矿等探明可采储量达1500万吨,品种多、质量好、分布集中,是炼焦和煤化工的极好原料。由于农场工副业的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以工促农、以工补农”,经济效益大增,到1990年东风农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73万元,比1980年增加了205%。10年间平均递增13.6%,实现了翻番的目标。


     东风农场共有耕地6489亩,人均不足1.5亩,属于人多地少的农 场。在保证农场职工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要担负着乌海市农副产品的供应和“菜篮子”工程的任务。农场工农业生产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农场在农管局系统中跨入先进行列。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着不少制约发展的因素和问题。首先是东风农场点多、线长、面广,人均耕地少,季节性风大沙大,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开发难度大,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农工的文化素质不高,接受科学技术能力较弱,商品意识淡薄。其次,工副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和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跟不上,产品结构单一,深度不够,产值高效益低,自身积累能力不强。三是农场管理薄弱,经营粗放,财力有限,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比较落后。但是东风农场有一个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有数千名急于改变落后面貌的农工,更加重要的是有改革开放的大气候和大环境,激发了农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信心和决心。


     1992年至1993年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年,也是农场发展的机遇年。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成为农场的中心工作,东风农场率先在乌海市农委系统实行“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集体)和工副业租赁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在新形势下新的问题,更加激发了广大干部、农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倡导全场职工转变思想观念,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五个不论”原则,即不论种植什么,能有效益就行;不论归谁所有,缴利润、缴税就行;不论哪种所有制,能促进发展就行;不论级别高低,能搞上去就行;不论采用那种形式和方法,工作搞好就行。在农、林、牧、副各产业上合理布局和改革,农场在抓好农副产品基地建设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丰富城市居民“菜篮子”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提高经济效益,发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特色农业,并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以林果业为主的“葡萄基地”,以蔬菜为主的“蔬菜基地”,以大田为主的“粮油养殖基地”。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1993年,农场实现利税17万元,创1981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大力发展乡街企业及“两产经济”(工业产业经济和农业产业经济)。农场乡街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1993年以来,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到1996年,全场乡街企业发展到半机械化煤炭开采井口5 个,年产原煤30万吨。畜力煤矿井口13个,年产原煤25万吨。焦化厂1 个,年产焦炭3万吨、年产铁矿1万吨,泡花碱厂1个,年产1000万块砖厂1个,从业人员800多人。全场乡街企业产值突破1000万元,比1993年增长15%。特别是农场的“两产经济”通过“家庭农场”实施,发展速度加快,全场共有各类专业户745户,年创产值1519万元。专业户总数占到全场总户数的50.4%,极大地加快了农场各项事业的发展,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乡街企业“两产经济”在农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街企业及“两产经济”的发展是最贴近农工的需要,也是增加职工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最现实的道路,因此农场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市场需求,提出以农场乡街企业为龙头,三个农业基地建设为基础,发动村、队,家家户户找致富门路,采取“一村一策”的办法,为全场乡街企业及“两产经济”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更好地“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同时方便农场职工办事,1993年,场部机关进行了整体搬迁,由原来的拉僧庙地区搬迁到今海南区政府所在地拉僧仲地区。



●改场建乡的重大改革时期

     1999年,根据乌海市五届一次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国营农牧场转制”的思路,结合农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改场建乡方案。


     改场建乡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直接管理国营农牧场、政企不分的旧体制,改变了过去政府办的事交由企业办的做法,如企业办学校、卫生院、派出所。改场建乡后可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事业和事务,全部从农场中分离出来,使企业轻装上阵,一心一意搞生产、抓效益。改场建乡使国营农场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农工身份彻底转换,减轻了农工退休体制的压力,有助于企业人员分流,又有利于企业债务化解,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改场建乡理顺了管理体制,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期30年不变,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中的问题逐步显现,许多原有农场管理办法和体制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只有在新形势下实现改场建乡才能真正减轻农工负担,增加农工收入,提高农工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2000年3月23日,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同意并批准,撤销乌海市东风农场并与巴音陶亥农场合并,成立乌海市海南区东风乡人民政府,于2000年6月18日正式挂牌。至此东风农场走完了40多年的奋斗历程。(参阅曹怀礼、刘存喜《东风农场场史》)